首页 资讯 正文

乐动乡村“种文化”

体育正文 292 0

乐动乡村“种文化”

乐动乡村“种文化”

乡村(xiāngcūn)乐队在老宅里排练。 东南网5月21日报道(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(línqīngzhì) 文/图) “艺术点亮乡村”。走进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,这句贴在墙上的标语,让“艺术点亮乡村”主题采访团成员会心一笑。古厝分布(fēnbù)两侧的村道间(cūndàojiān),忽有清越乐声穿檐而来,大家循着《茉莉花(mòlìhuā)》的旋律拐进卫公古民居,一场(yīchǎng)特别的乡村音乐会正在上演。 中阮的(de)清音、电子琴的旋律、扬琴的脆响、竹笛(zhúdí)的悠扬……不同乐器的和声(shēng)在百年老宅的梁柱间交织。5月13日傍晚的这场演出,主角是8位带着泥土气息的乐手。他们是本村(běncūn)及(jí)周边村民,在“乐手”之外各自有着不同身份——木工、村干部、光饼制作师、摩托车修理工等。 促使乐手们聚在一起的是来自安徽的周青。这位“80后(hòu)”舞蹈演员自2004年起扎根杭州,丈夫洪纬是二胡演奏者。2020年,这对文艺伴侣作出重要抉择(juézé)——辞去省属(shěngshǔ)事业单位工作,从杭州迁居半山村。选择的契机,源于梅仙镇通汶联村(liáncūn)党委书记林上斗的邀约。 10年前,退伍返乡的林上斗担任村支书后,带领(dàilǐng)村民整治环境、修缮古厝、盘活闲置资产(zīchǎn),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随着物质条件(wùzhìtiáojiàn)逐步改善,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命题:如何让村民的笑容里不仅有(yǒu)富足,更有文化滋养的光彩? 面对村里错落分布的(de)12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,林上斗萌生了吸引艺术家(yìshùjiā)入驻使用的构想。 2020年一次出差机缘,林上斗结识了(le)周青夫妇(fūfù),当即发出邀请。彼时,周青夫妇不仅从事(cóngshì)艺术工作多年,而且积累了丰富的(de)艺术乡建实践经验。热爱乡村(xiāngcūn)的他们,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充满兴趣。同年,周青夫妇赴半山村实地考察。在初次闽中之行中,村里的特色老屋和传统文化氛围深深(shēnshēn)打动了他们。他们决定定居于此,用艺术专长参与乡村文化振兴。 “文艺工作者下乡后能做什么?我们不仅要送文化(wénhuà),还要‘种文化’。”周青决心做投身(tóushēn)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知青。夫妻俩于(yú)2020年来到半山村,以古民居为(wèi)基地创办新知青艺社,通过音乐、舞蹈、视频等艺术创作和公益培训,开启“种文化”的实践。 周青夫妇首先对(duì)热爱艺术的(de)村民(cūnmín)开展公益教学,并带动其他村民参与文艺活动。然而,有些村民比较腼腆,放不开手脚。对此,周青劝害羞的阿姨“跳舞提升气质(qìzhì),促进家庭和睦”,洪纬则开导疑惑的大叔“拉琴带来快乐,有益身心”。 在(zài)周青夫妇的鼓励下,半(bàn)山村参与吹奏、弹唱、舞蹈的村民(mín)越来越多。他们随即组建了包含(bāohán)民乐队、腰鼓队、舞蹈队的“半山白鹭艺术团”,并通过自媒体持续宣传半山村的“文艺范”。一段志愿者在老宅跳舞的短视频(shìpín),凭借古韵与新潮的反差,在社交平台收获超2000万点击量。 以文化人,需要时间的积累。经过五六年的实践,艺术持续(chíxù)赋能半山村的乡风文明与可持续发展,形成多维带动效应。家庭层面(céngmiàn),文艺活动(wényìhuódòng)提升了村民(cūnmín)的精神面貌,助力家庭和谐。经济层面,村民有了谋生新技能,或登台演出,或借文旅流量摆摊增收。教育层面,新知青艺社为村里儿童开设“自然美育教育”课程,利用村落古建筑、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展艺术启蒙教育,在下一代心中(xīnzhōng)播撒(bōsǎ)文化种子。 艺术点亮了乡村,也照亮了人生。被(bèi)照亮的不仅是周青(zhōuqīng)夫妇和村民的生活,还有数以千计的外地青年。 乡村(xiāngcūn)振兴,人才(réncái)是关键,新知青艺社架起了城乡青年交流的桥梁。周青(zhōuqīng)夫妇持续在自媒体发出号召,征集志愿者来到乡村,如今已发展出20余名合伙人。来自宁夏的“00后”师媛媛便是新加入者。在河北求学、苏州工作的她(tā),偶然通过网络(wǎngluò)关注到半山村,实地考察后毅然(yìrán)辞去互联网公司(gōngsī)职务,专门负责新知青艺社的新媒体运营与人才招募,未来还将独立负责其他村的整体运营。“乡村让我找到松弛感。”这位选择返乡的年轻人如是说。 “热爱乡村是核心(héxīn)门槛。”周青透露,新知青艺社运行5年来,累计吸引(xīyǐn)全国(quánguó)2000多名(duōmíng)大学生及青年艺术家驻村开展文艺工作。最终,约5%的志愿者选择扎根,部分成为创业合伙人,持续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与艺术能量。 选择扎根的(de)青年在参与新知青艺社公益服务的同时,也依托这个平台获得创业实践机遇。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(dàilái)了商机,由废弃农用场所改造(gǎizào)而成的咖啡店,最多时一天可以卖1000杯咖啡。不少曾在“大厂”工作的青年,由互联网从业者转变为乡村(xiāngcūn)咖啡师、摄影师、糕点师。青年在这里(zhèlǐ)找到了事业新支点,翻开了爱好与赚钱相统一的新篇章(xīnpiānzhāng)。 “山幽幽(yōuyōu),水悠悠(yōuyōu),白鹭飞翔白云飘;千年古树诶千年绿,白鸟唱起迷人的歌谣……”夕阳下的半(bàn)山村风景如画,农民乐队的歌声从老宅(lǎozhái)飘出。漫步于整洁村道上的林上斗发出感慨:“艺术让老房子有了新生命。” 半山村文化建设(jiànshè)氛围浓厚。
乐动乡村“种文化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